跨越国界的春节:中越传统的交汇(兰州大学 越南籍 范红泉(PHAM HONG TUYEN))
小时候,我常常听奶奶讲一个关于“灶神”的故事。传说在很久以前,每年腊月二十三,灶神会骑着鲤鱼飞上天庭,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一年的善恶是非。为了让灶神在天庭说好话,人们会在这一天准备供品,送灶神上天。这一习俗在越南广为流传,我曾以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传说。直到我深入学习汉语,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,我才惊喜地发现,这个故事实际上根植于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中。
怀揣着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我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求学之旅。命运的安排让我有幸踏入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,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,还有机会亲身体验春节这一重大的传统节日。
在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过程中,我发现中国不仅有“灶神”的传说,还有许多关于春节的故事和习俗。比如,传说中有一种叫“年”的怪兽,每到除夕夜就会出来作乱,人们通过贴春联、放鞭炮来驱赶它。还有关于“财神”的故事,人们相信在新年的第一天迎接财神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。这些故事让我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充满了期待。
我渴望亲身体验中国春节的独特氛围,因此决定在春节期间留在兰州。兰州,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春节习俗。据说,每逢春节,兰州的大街小巷都会被红灯笼装饰得喜气洋洋,家家户户贴上春联,整个城市仿佛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。兰州的庙会活动更是热闹非凡,各种传统表演和美食摊位让人流连忘返。越南也庆祝农历春节,许多风俗习惯与中国的春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这是因为在历史上,越南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。正是这种相似性激发了我对中国春节的好奇心,我迫切地想知道,中国的春节和越南的春节到底有哪些相同之处,又有哪些差异之处。
寒假伊始,我怀着激动的心情,和朋友们携手开始准备在中国过春节的各种事宜。贴春联是中国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,通常在除夕或春节前几天进行。春联不仅装饰了门庭,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。红色的春联和“福”字象征着吉祥和喜庆,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,对我来说,中国最有趣的风俗之一就是贴春联和红色的“福”字,这在越南并不常见。这是我首次亲身体验这一传统,我和朋友们花费了大量时间,浏览并精心挑选了各种各样的春联和“福”字贴纸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还学会了许多中国的成语和吉祥话,比如“年年有余”寓意着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和食物,象征着富足和繁荣;“吉祥如意”则表达了对幸福和顺利的美好祝愿。
当我将春联和“福”字贴在宿舍门上之后,我兴奋地将照片分享给我的中国朋友们,他们看到后笑着指出,“福”字应该倒着贴才对,“福”字倒贴寓意“福到”,即福气到来的意思。这种巧妙的谐音文化让我感到非常有趣,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智慧,也体现了其中的幽默感。望着门上那鲜红亮丽的春联和特意倒贴的“福”字,我心中充满了新奇与喜悦。这一传统习俗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与热爱,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对家庭的深情厚意。作为一名来华留学生,这种体验让我对中国的春节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。
临近春节的那几天里,我们会去超市购买糖果、干果等各种食物,每个人都忙着打扫房间、收拾家务,忙得不可开交。街头巷尾人潮涌动,摊贩们热情洋溢地叫卖着,空气中飘荡着各式各样美食的诱人香气,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片热闹非凡的氛围中。这些习俗不禁让我想起了越南的春节,虽然身处异国他乡,但这种热闹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家的温暖,缓解了我对家的深深思念。
除夕夜,我们几个留在兰州的留学生聚在一起,亲手包制饺子。虽然包得不太好看,但饺子成型后每个人心中都充满成就感。我们围坐在一起,笑着、闹着、分享着各自的家乡故事。在中国,春节要吃饺子和年糕,而在越南,春节则要吃Bánh chưng(粽子)。虽然食物不同,但它们都寓意着圆满、幸福、长寿,而且它们的原料都是农业文化中重要的粮食,如水稻和小麦。这些传统食物不仅美味,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除夕那夜,月光皎洁明亮,银色的月光洒在大地上,给整个城市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。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: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无论是在越南还是中国,除夕夜都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。在远方学习和工作的亲人都会回家吃团圆饭,共同观看过年的节目。
相比之下,中国的除夕夜更加热闹,因为越南禁止放鞭炮。而在中国,到了午夜时分,鞭炮声此起彼伏,整个城市瞬间被点亮,热闹非凡。当我第一次听到鞭炮声时,感到既新奇又激动。我们不由自主地看向窗外的美景,心中默默许愿,希望家人和朋友平安健康。
随着除夕夜的喧嚣渐渐散去,农历初一的中国与我想象的有所不同,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呈现出了我未曾预料的宁静。虽然偶尔还能听到零星的鞭炮声,但街道上已不像节前那般热闹,城市突然安静下来,但我仍能隐约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在空气中悄然弥漫。或许是因为人们在迎接新年时都带着一份特别的谨慎和敬畏,这份心情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。这让我回想起了我的家乡越南。在春节前夕,家家户户都忙得不亦乐乎,街头巷尾洋溢着节日的热闹。然而,一旦除夕夜过去,新年的钟声敲响,我们的心中便会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神圣感。初一、初二、初三这几天,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格外小心,生怕一点失误会影响到整年的运势。这种谨慎和敬畏的态度,根植于中越两国深厚的文化信仰和传统观念之中。在中国,正月初一被视为新年的起点,人们相信这一天的行为将影响整年的运势。因此,许多家庭在这一天避免扫地、倒垃圾等行为,以免“扫走”好运。而在越南,春节期间的许多习俗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,越南人同样重视新年的第一天,认为这一天的行为对未来一年有着深远的影响。这种对新年的敬畏和谨慎,反映了中越两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。作为一名留学生,这些文化体验让我更加理解和珍惜这些传统习俗,也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温暖和归属感。
那段美好的回忆,虽然已近一年,但那灯火辉煌的夜晚,红色鲜艳的灯笼、春联和舞狮的画面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,仿佛一切都近在眼前。亲身体验中国的春节让我深刻领悟到:尽管中国的春节和越南的春节在表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,但深入探索后会发现两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。这些发现让我意识到,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深度和多样性。
我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我愿意成为连接中越两国的桥梁,传播中国文化,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这些美好的传统习俗。这不仅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,还能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(曾玉娟修改)